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

Journal #1

Dear God, would I end up doing everything horrible?
I failed once and I can't fail any coming tests
Guide me and help me, please.

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

February,張曉風



  國中時無意間接觸莫內的畫作,看完張曉風的文章後便深深愛上這位畫家。莫內的色彩的妙處在於「身歷其境」。看〈印象‧日出〉彷彿可感受到黎明時分冰涼的霧氣,半醒的世界全聚焦在初升的太陽。看〈夏末時分的乾草堆〉,午間的陽光從畫裡透出來,曬得稻草漸漸變熱。晚上11點坐在臺灣的電腦螢幕前,窗外泛著路燈醜陋的橘色。但看進莫內的畫,好像闖進了法國農莊早上11點新鮮的陽光中,舒暢自由。
  而張曉風讓我驚豔之處,在於她用文字將莫內畫中的意象透出紙外。「那畫面灰藍灰藍的,有光,光卻幽柔浮動,跟我住的那個城裡晒得人會冒油的太陽截然不同。」似乎同是南部人,看過蒸騰的路面,更能感受對幽柔浮動光線的嚮往。她和我同有一分可笑的浪漫和想像,同樣喜歡深究美麗的事物,同樣愛作夢。
  有朝一日,我想去看莫內。畫作我已見識過,我更想看莫內的陽光和空氣,走進畫裡。

Janurary,龍應台

讀完親愛的安德烈--

《親愛的安德烈》是我百翻不厭的一本書。龍應台在德國長大的兒子安德烈擁有獨立意識和豐富的知識,有種躍躍欲試的反叛心態(也許是因為和母親對談),而龍應台則用她一貫的細緻文字和思路,加上不少勇氣和包容,認真試圖理解她的兒子。
19歲的安德烈,不比我大多少,閱歷比我豐富得多,但十年前他面對的世界和抉擇,似乎和我相差不遠。處在一個同時被當作成人和兒童的年紀,雖已擁有自己的思想模式,但仍有相當程度的理想主義和清狂。選文中,清楚道出了青少年末期、二字頭初期的問題:我到底算不算成熟的個體?同時也在挑戰父母,到底該不該把這個半生不熟的人當成一個另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?
龍應台願意將兒子視為另一個引人好奇的個體,也開啟了這本書的世界。我在裡面看到兩個文化的世界觀,不同角色所做出的反應,和深入、真的對談。國家對你來說是什麼?你覺得什麼是Kitsch,劣質的藝術品?香港人的文化在哪裡?你怎麼定義這個標準不一世代?家鄉對你的意義?
在開了視野,經歷了一場思考馬拉松的同時,我也同時在想,兩年後的我,有能力這樣向別人談論我的世代、我的文化、我的世界觀嗎?